肉價持續下跌,肉牛產業或迎來調整機遇
“牛肉價格又便宜了。”近日,一位對牛肉消費需求較高的健身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線上線下渠道的牛肉價格較前兩年有明顯降低,從以前的每斤40多元降到現在的30多元,基本可以實現“牛肉自由”。
“牛肉降價,38元→35元!”在北京市昌平區一家便民市場的牛肉銷售檔口,旁邊掛著的價格板上醒目標示著牛肉降價的信息。檔口老板告訴記者,此次價格調整是在一個多月之前,目前這個價格基本只能實現收支平衡。她還透露,在北京周邊的一些大集上,牛肉價格甚至只賣到每斤30元甚至更低。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截至6月27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牛肉平均價格為每公斤60.44元,較今年1月1日的每公斤71.46元下跌了15.4%。業內人士更是表示,牛肉價格自去年一路下滑,如今已跌至近5年新低。
目前牛肉價格為何持續下跌?對肉牛行業將會造成哪些影響?行業又該如何自救?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
根本原因是供大于求
“肉牛價格從2023年年初開始走低,很多人當時都認為是臨時性的價格波動,沒想到一直到現在價格都沒有回升,還在持續下跌。”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李俊雅說。
分析價格持續下跌原因,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主要是目前牛肉總體供大于求。
從國內來看,隨著肉牛產業規模擴大和生產管理技術的不斷提升,肉牛存欄量顯著增加,牛肉產量也在不斷增長。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牛肉進口量也在不斷增長。我國進口牛肉主要來自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等國,這些國家肉牛養殖成本顯著低于國內,存在較大的競爭優勢。
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曹兵海認為,我國肉牛行業目前存在養殖品種單一的問題,增重型肉牛品種西門塔爾的養殖占比超過一半,其肉質與進口牛肉相比不具有明顯優勢,從而導致進口牛肉對國內牛肉形成質量、價格的多重沖擊。
此外,由于去年以來乳制品市場消費低迷,原奶價格不斷走低,導致奶牛養殖場(戶)加快了奶牛淘汰的速度。而一直以來,淘汰奶牛轉為肉用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因此淘汰奶牛也增加了牛肉供應量。
在目前牛肉消費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牛肉供大于求帶來的連鎖效應就是牛肉乃至肉牛價格持續下跌,讓整個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保行業根基政策已出臺
“2022年育成的活牛價格在每公斤34~35元,2024年上半年降至每公斤22元左右。”李俊雅告訴記者,在這樣價格倒掛的形勢下,目前賣一頭育成的活牛最少也要虧1000元。
養殖持續虧損讓部分養殖戶開始逐漸減少養殖量甚至退出肉牛養殖,也出現了淘汰能繁母牛的現象。
內蒙古通遼市一個2000頭規模的肉牛交易市場交易情況顯示,過去育肥公牛占交易量的80%,母牛和牛犢共占20%。而今年5月,該市場母牛交易量已經占比達到50%,說明行業正大量淘汰母牛。
“繁育母牛是肉牛產業的基礎,國內基礎母牛總量一旦下降1/3,將對產業造成嚴重打擊,恢復也需要至少3~5年的時間。”李俊雅說。
為了穩定肉牛基礎產能,幫助養殖場(戶)渡過難關,6月21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穩定肉牛生產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落實落細各項支持政策、多措并舉保障飼草料供給、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加強生產監測預警和指導服務五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目前國家啟動實施了基礎母牛擴群提質、糧改飼、牧區畜牧良種補貼、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等政策項目,農業農村、財政等相關部門應盡快做好資金保障,各地則應盡快促進項目落地;肉牛主產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策支持,加大對養殖場(戶)特別是母牛養殖場(戶)的扶持,穩定養殖信心。同時要主動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加大貸款投放力度,推動存量貸款無還本續貸或合理展期。
在飼草料保障方面,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人工種草,充分挖掘耕地、鹽堿地、灘地等土地資源種草潛力,增加肉牛養殖飼草供應。探索通過糧食作物秸稈與優質飼草混貯等方式,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比例。同時強化飼草料生產使用技術指導服務,提升養殖場(戶)飼草料利用效率。用足用好地源性飼草料資源,降低飼草料成本。加強飼草料供需情況調度,組織做好產銷銜接,確保飼草料儲備充足、均衡供應。
“飼草成本占肉牛養殖成本65%左右,目前國內飼草成本高很大程度是因為草畜不配套。”曹兵海介紹,很多養殖場往往要從千里外的地方購買飼草料,中間的運輸將養殖成本進一步加大,增加養殖戶的養殖壓力。“所以我們建議就地、就近發展養牛產業,持續開發本地新飼料資源,降低飼料成本。比如云南有些養殖戶利用甘蔗梢、香蕉莖稈等作為部分飼料,實現了節本增效。”
雖然目前行業整體虧損,但疫病防控不可松懈,《通知》指出,要持續開展口蹄疫、布病等重點疫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落實口蹄疫、布病、包蟲病強制免疫,加強生物安全措施。
養殖虧損情況下,肉牛調運屠宰可能增多,各地要強化產地檢疫和調運監管,嚴格病死畜無害化處理,加強關鍵環節風險管控。做好屠宰環節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強化監測結果運用。嚴厲打擊出廠銷售未經檢驗檢疫或者經檢驗檢疫不合格牛產品等違法行為。
此外,還應加強生產監測預警,提高肉牛存出欄、能繁母牛存欄、新生犢牛數量等指標監測的及時性、準確性。強化肉牛生產形勢分析研判,加大權威數據信息發布力度。在當前肉牛養殖虧損時期,及時引導養殖場(戶)合理調整養殖規模,適度淘汰老齡低產牛,優化牛群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技術支撐機構應加強對養殖場(戶)的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推廣肉牛養殖節本增效實用技術,減少養殖虧損,穩定基礎母畜產能。
差異化牛種發展或迎來機遇
“在目前情況下,想一時擺脫困境比較難,但長遠來看,若是產業結構調整到位,或許可以避免此次持續下跌的情況再次出現,所以這次或許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曹兵海分析道。
曹兵海認為,國內肉牛存在兩個市場,一個是以西門塔爾、利木贊、夏洛萊等品種為代表的增重型品種,為國內市場提供大量普通牛肉;另一個是以和牛、安格斯和本土牛種為代表的肉質型品種,為國內市場提供各種優質的差異化、風味性牛肉。目前,增重型品種牛養殖量占絕對主導地位,因此目前市場上的牛肉產品不能形成差異化,從而導致同品種牛肉價格越來越低。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雖然目前牛肉整體價格下跌,但是本土黃牛肉等主打差異化的牛肉產品價格基本還是能維持在正常水平。”曹兵海說,特別是云貴川和珠三角等地區的本土牛的養殖量有所增加,相應的牛肉銷量也在增長。
因此,專家建議養殖場(戶)在此次肉牛淘汰出欄之前,先考慮好今后的發展方向,不要盲從,應考慮差異化養殖。
就具體措施而言,養殖場(戶)在確保能繁母牛存欄量的前提下,可適度調整牛群數量,逐步淘汰低產牛,引進具有發展潛能的差異化牛種。也可逐步調整養殖發展模式,增加全產業鏈聯結延伸,分散養殖風險。同時,國家也可適度對差異化肉牛產業發展進行補貼,提升肉牛產業的抗沖擊能力。
此外,專家還建議完善肉牛產業利益聯結機制。李俊雅介紹,當前肉牛價格持續下跌,但實際上活牛跌得最多,市場上的牛肉價格跌得少一些,而餐飲業的牛肉菜品降價較少。養殖、販運、屠宰、市場、深加工等各個環節沒有形成較好的利益聯結機制。
“如果虧損時,各環節虧得平均一點,賺錢時各環節也賺得平均一點,讓各環節形成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那么整個行業的抗風險能力就會顯著增強。”李俊雅說。
此外,目前我國消費市場流行著數套牛肉分級標準,大部分是國外標準的改良版。中外對牛肉的消費方式不同,因此國外的分級標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國內市場。
同時,記者了解到,我國在去年也出臺實施了《畜禽肉質量分級—牛肉》(GB/T29392-2022)國家標準,根據生理成熟度、大理石花紋,把牛胴體分為特級、優級、良好級和普通級。而分割肉的等級各有差異,以外脊為例,根據大理石花紋、肉色和脂肪色,分為S級、A級、B級、C級。
但該標準實施未久,同時市場充斥多套標準,目前消費者對牛肉分級仍未形成較為統一的認識,不利于牛肉產品實現優質優價。
肉牛行業目前正處于低谷陣痛期,但禍兮福之所倚,或許陣痛之后,肉牛產業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