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影響局地糧食生產 五常大米或面臨減產
“稻田五六天前就被淹了,水深得有幾米吧,現在水還沒撤呢,被淹的都要絕產了。”8月9日,五常市秋比特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滌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受災情況。
受臺風“杜蘇芮”殘余環流影響,五常市自8月2日起連續多日降雨量超過100毫米,造成境內大型水庫、中型水庫、河流均超過汛限水位。據五常市人民政府官網8月7日消息,五常市各鄉鎮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災。風雨暫歇,但積水尚未完全退去,災情仍未結束。
韓滌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合作社今年共種植400余畝水稻,其中近300畝水稻被淹,剩下的100余畝水稻由于地勢較高,目前可以正常生產。“水正在往下退,但什么時候才能退完不好說,天氣預報說還要下雨。”
五常市位于黑龍江省最南部,面積7512平方公里,全市轄12個鎮12個鄉,2022年末戶籍總人口87.6萬人,是哈爾濱市下轄九縣(市)中人口最多、耕地面積最大的縣級市。根據當地“十四五”規劃綱要,2020年,五常全市耕地保有量約400.4萬畝。
五常市志廣鄉有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鄉共有耕地21萬畝,共種植有18萬畝水稻,目前初步統計,有9萬多畝耕地被淹,7萬多畝水稻絕產。
“因為現在水還沒有完全退,所以沒有最終的統計數據。目前大家還在忙著救災,后續更細致的工作安排仍在研究制定中。”該負責人說。
上海鋼聯農產品事業部分析師陳慶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只五常,整體來看,受臺風“杜蘇芮”帶來的強降雨影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以及北京、天津,黑龍江哈爾濱、吉林舒蘭、吉林長春等地局部低洼或者河床農田出現輕至中度漬澇,對受災地區玉米、水稻、大豆生產帶來不同程度影響。
暴雨影響五常等地秋糧生產
受臺風“杜蘇芮”北上影響,8月2日至5日,黑龍江發生強降雨過程。
五常市李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員王帶鑫回憶,當地從8月2日開始持續下暴雨,3日凌晨水稻就開始被淹。現在水位陸續下撤,但部分農田水位較高,還是下不了地。
“我估計這次暴雨會導致我們合作社55%的水稻絕產,剩下45%的水稻減產。”8月9日,王帶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我很多朋友都是種地的,他們基本都受損了,周邊其他村鎮的情況也跟我們差不多,我估計五常‘稻花香’可能2/3都受災了。”王帶鑫說。
該合作社位于五常市安家鎮雙喜村,加上流轉的土地,今年合作社共種植了600畝水稻。當地水稻一般從“五一”開始播種,9月中旬開始收割,生長期約4個月。東北冬季漫長,一般收完水稻不久就開始出現霜凍,只能種植一季稻。目前水稻正值揚花期,已經無法再補種。
“我們鄉總體受災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全鄉的土地大概被淹了2/3。”五常市長山鄉有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但由于災情尚未徹底結束,具體的糧食受災情況仍在陸續統計中,尚無確切數據。
“如果這個情況再持續兩天,被淹的水稻基本上就沒有任何補救措施了。”王帶鑫說。不清楚后續泄洪量如何,他擔心后續損失還會加重。此外,預計8月11日臺風“卡努”將移入東北,8月10日至13日,可能東北地區東部、北部會發生大雨或暴雨,局地大暴雨,這又將給五常帶來多少降雨尚不可知。
據新華社8月4日消息,包括五常市在內,哈爾濱市農作物受災面積41592.89公頃,最新的受災情況還在統計中。
深受臺風“杜蘇芮”影響的不只五常。在河北一個救災群里,當記者問家中是否有秋糧受災時,不到五分鐘就有好幾個人回應,“太多了”“水淹太深的都顆粒無收了”“都倒了,現在都黃了,沒法收”。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河北蓄滯洪區、行洪區秋糧生產受洪澇影響較重。王曉梅(化名)家受災也很嚴重,其家住涿州市高官莊鎮馬莊村,位于本次受災較重的白溝河流域。據王曉梅稱,村莊距離最近的泄洪口不到兩公里。今年家里種了9畝多玉米,全部絕收。
8月2日開始,王曉梅家的地里就已是汪洋一片。“大前天水位開始慢慢下降,現在已經能看到玉米了,但被水泡了四五天玉米都爛在地里,現在地里淤泥還很深,根本下不去。我們附近幾個村的情況都差不多是這樣。”王曉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受臺風“杜蘇芮”北上影響,近日我國黃淮、華北、東北等地先后出現極端暴雨天氣,降雨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華北及東北部分地區局地降水出現極端性,對地區糧食生產帶來嚴重威脅。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是玉米和中稻等秋糧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北方玉米處于抽雄吐絲期,大豆進入鼓粒期,而南方中稻進入抽穗期,晚稻已大量播栽。臺風“杜蘇芮”帶來的強降雨造成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等多個省遭遇洪澇災害,部分農田積水、河水倒灌、設施損毀,玉米等高稈作物倒伏。除受臺風影響外,災后秋糧病蟲害發生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陳慶慶進一步指出,受本輪強降雨過程影響,東北地區一季稻孕穗和抽穗開花短暫受阻,玉米和大豆等旱田土壤通氣不良、作物的根系呼吸短暫受阻,影響玉米開花吐絲、大豆結莢。玉米南方銹病、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風險增大。
保險理賠可減少農戶部分損失
“目前雖然秋糧生產面臨挑戰,但秋糧生產最終能否實現好收成,關鍵還在防災減災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推進情況。”趙霞說。
災后可以采取哪些針對性措施,來減少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彌補農民損失?
趙霞認為,首先政府應盡快啟動應急預案,加大救災力度,全力排澇減災,調動各類組織和主體加強合作,指揮調度和調配救災機械設備和物資,最大化降低農業生產損失。此外,做好種子、種苗、化肥等生產資料調劑調運,滿足災后生產恢復需要,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穩定。
其次,要迅速組織專家評估災害影響,根據不同受災程度和作物生長發育進程,制定完善分區域、分作物的生產恢復技術指導意見。及時組派工作組和科技小分隊,包縣包鄉、進村入戶,指導農民恢復生產。比如,東北地區指導農民以“防早霜促早熟”為重點,黃淮海地區以排澇降漬促災后恢復生產為重點,落實追施肥、“一噴多促”等措施。
除此之外,還應對受災區域和減損農民,有針對性地進行災后補貼,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彌補農民收益。
雨澇災害之后,田間積水多、濕度大,作物抵抗力降低,易誘發各種病蟲害。對此,陳慶慶表示,各地應及時做好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
具體來看,要加強田間調查,發布預警信息,明確防控工作重點,分區域、分作物、分災情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控技術方案,切實抓好落實。排澇除濕、中耕松土,噴免疫誘抗或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增強作物抗性,根據病蟲害發生實際情況,及時噴灑高效、低毒的殺蟲劑、殺菌劑。
相關工作已經展開。7月28日,農業農村部緊急部署黃淮海和東北地區防汛救災工作,從監測預警、排澇降漬、設施農業防洪、精準指導服務等方面著力,最大程度減小因災損失。
7月31日和8月8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兩次下達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4.32億元和7.32億元,支持河北等相關省份開展農業水旱災害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相關工作。
從受訪情況來看,由于災情并未完全結束,相當一部分受災耕地并未恢復,種植戶們積極自救的同時,也在等待有關部門進一步的補救措施和補償安排。
韓滌充負責的合作社給水稻都上了保險,每畝地自己交5-6元保費,政府再給一點保費補貼。目前還在等待后續的理賠安排,韓滌充預計,后續每畝地保險公司或許能賠付80-100元,但每畝地的實際種植成本在2500元左右。“有賠付總比沒有強。”韓滌充說。
同樣在等待理賠的還有王帶鑫。據其了解,合作社只有一部分地買了保險,每畝地預計能賠付800-900元,但合作社流轉土地的租金貴,賠付金額遠不能覆蓋整體種植成本。
王曉梅家沒有單獨購買保險,據其回憶,之前村里說統一給買5元/畝的保險,但有沒有買不清楚。前不久村里統計各家種了多少玉米,目前還沒有人來評估農作物損失,后續會不會有理賠或者補貼尚不可知。
“像我家地里這么深的淤泥,要自然晾干的話,至少要一個月,這一個月什么都種不了。”王曉梅希望等到今年白露或秋分的時候,地里能干透,這樣還能趕上下一季冬小麥播種。
在陳慶慶看來,目前距離冬小麥播種還有兩個月的時間,而且河北大部分地區洪水已經退去,對冬小麥播種影響不大。
“往年因為干旱或者洪澇造成小麥晚播,土壤沒有結凍前,仍然能夠播種,因濕澇仍未播種的冬麥區,抓緊時間排澇散墑、翻耕晾曬、整地搶播,只要管理得當,后期產量并不會受太大影響。”陳慶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