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土為本,萬物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鹽堿地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廣,遍及世界30多個國家,但鹽堿地綜合改造卻是世界難題。我國有約15億畝鹽堿地,其中約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是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如果能喚醒“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化土地存量為耕地增量,將極大促進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對于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糧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在鹽堿地治理實踐領域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底蘊。早在20世紀70年代,兩院院士、土壤學家石元春,中國工程院院士、土壤學與農業生態學專家辛德惠等,就響應黨和國家“一定要治理好北方鹽堿地”的號召,扎根河北曲周,探明了水鹽運動規律,確立了“控水治鹽”的基本原則,開創了“淺井深溝,農、林、水并舉”的旱澇鹽堿綜合治理模式。他們將黃淮海平原上的千年“鹽堿灘”變成萬頃“米糧川”,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被譽為農業科技領域的“兩彈一星”。
進入新時代,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的科技工作者還在不斷續寫鹽堿地治理科技攻關的新篇章。我國鹽堿地大都分布在偏遠地區,科研人員輾轉奔波,進行實地調查,吃住在田間地頭,通過打土鉆、挖剖面、測土樣,反復鉆研積累了大量的一手經驗,形成了包括農業技術措施、農田水利措施、化學改良措施和生物改良措施等在內的一攬子綜合改良方案。在吉林、山東、內蒙古、新疆等四大鹽堿區,土壤專家為各區域量身打造了適配的治理模式,并開展了大規模的推廣示范與應用,已取得卓越成效。
在山東東營濱海鹽堿地,改良前土壤含鹽量為0.5%左右,小麥畝產100多公斤,經過改良,當年小麥增產190%,收獲后輪作大豆,大豆第二年增產超過271%。在吉林白城、松原,黑龍江大慶等蘇打鹽堿荒地,均實現了水稻當年修復、當年高產,一次改良、連年穩產。在治理中,科研人員堅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水利先行、綜合治理,用改結合、脫鹽培肥的原則,抓住改善土壤結構、改變水分運移方向這一主要矛盾,通過增大土壤孔隙度,大幅度提升土壤的透水性,從根本上減少水分蒸發,使之下滲、淋鹽,并將水分涵養在土壤中,實現水分有效循環,從而構建了全新的“作物適配、豐產栽培、工程輔助、梯次改良”一體化的鹽堿地綜合治理范式。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需要堅持問題導向、久久為功。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滄州考察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為加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明確了思路舉措。下一步,不僅要解決鹽堿地這個“頑癥”,還要推動其綜合利用。我們應以開放性的、多維度的交叉學科知識架構,多路徑探索恢復土壤的生產功能,涵養鹽堿地生態價值,真正讓鹽堿地由貧瘠變豐腴。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及鹽堿地在保障中國以及世界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價值和戰略意義。廣大科技工作者當勇擔先行使命,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為己任,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在宣傳推廣、科技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持續發力,大力推進鹽堿地治理利用進程,為世界鹽堿地治理利用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