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推進“梨樹模式”提檔升級
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一望無際的玉米正抽雄吐絲,經過雨水的澆灌更顯青翠茁壯,廣袤的黑土地煥發著勃勃生機。
近年來,四平市努力出經驗、蹚路子、走在前、做表率,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在全市不斷完善,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推廣面積快速增加,在促進黑土地農業可持續發展上顯示了巨大的潛力。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梨樹模式”從2007年200多畝的“秸稈全覆蓋”試驗田起步,2022年推廣面積達到了570萬畝,占全市玉米耕作面積的80%以上,2023年推廣面積突破580萬畝,實現了適宜區域全覆蓋,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趨勢實現逆轉。
創新種植模式——保護性耕作效果顯著
全域探索“梨樹模式”有效形式,依據不同生產區域、不同氣候類型和土壤條件,創新形成了秸稈均勻覆蓋免耕種植、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種植、玉米秸稈覆蓋原壟種植、秸稈高留茬壟側栽培種植、秸稈科學離田、糞肥堆漚還田“4+X”模式,實現全域不同土壤類型廣覆蓋。
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模式。在秋季機械收獲后,將秸稈直接覆蓋在地表,春季適時用免耕機直接在苗帶播種。此模式適用于土壤疏松地塊,特別是風砂區更適宜;優點是減少農機作業次數,保護土壤,抗風蝕和水蝕,保水抗旱效果好。
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種植模式。在秸稈覆蓋的前提下,秸稈歸行后進行苗帶旋耕,保證秸稈不摻到土壤里。條旋作業標準各地因地制宜,寬度通常不大于總寬度的50%(個別區域調整到70公分以內)、深度通常不大于10公分(個別區域控制在15公分以內)。條帶旋耕后必須鎮壓,第二年春天適時免耕播種。也可以春季條帶旋耕,視土壤墑情情況,秸稈歸行后進行對苗帶旋耕,及時鎮壓、播種,達到保墑的目的。此種植模式的優點是,可解決土壤板結的問題,同時提高地溫。
秸稈覆蓋壟作種植模式。在適宜起壟種植的地塊,秋季機械收獲后,將秸稈集中覆蓋在壟溝,春季種地前進行壟上淺滅茬,然后適時用免耕機播種,6月末進行中耕培壟,行距60厘米左右。這種種植模式實現了壟上增溫、壟下保墑,適用于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地塊和低洼地塊。
高留茬壟側栽培種植模式(包含留茬少耕)。在秋季收獲后,地上留有一定高度的秸稈(一般可保留25厘米以上),春耕時田間不進行翻地和機械滅茬,播種在原壟壟側扣幫種植,減少失墑。此技術適合地勢低洼及山坡地,與傳統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操作方法簡單、省工省時、增產潛力大的特點。
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應用效果顯著。梨樹模式推進了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經營轉變,促進了產糧大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經營方式升級,推動農業綠色化、品牌化發展。
穩產豐產:基本不受旱災影響,產量同比提高5%—10%。2018年春旱嚴重,梨樹縣由于應用梨樹模式,玉米墑情好,受旱情影響較小,玉米出苗全、出苗壯;2020年三次臺風來襲,梨樹模式地塊表現出明顯的抗倒伏能力,未對糧食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節本增效:與傳統耕作模式相比,可減少50%—60%田間作業次數,減少了勞動作業時間,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000元至1400元。
保水保土:技術應用地塊徑流量平均減少60%,保水能力相當于增加40毫米至50毫米降水,或每公頃土地增加400噸水至500噸水,10年后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可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
培肥土壤:技術應用5年后,地塊表層(0—5厘米)土壤有機質增加40%左右,耕層(0—20厘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5%,每平方米蚯蚓數量可達到60條至100條,是傳統耕作的6倍以上。
固碳節肥:技術應用地塊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秸稈全量還田每年向土壤輸入的氮、磷、鉀相當于當地化肥施用量的25%、30%和200%,可減少化肥施用量20%左右。
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單元
現代農業生產單元,是以政府為主導,由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施,金融、保險、糧貿、涉農企業、社會服務組織等共同參與的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是“梨樹模式”的創新與擴延。
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實行333模式:三名人員:一個經營者、兩名機手;三套機具:一臺六行免耕播種機、一臺六行條帶旋耕機,一臺六行收獲機;300公頃土地:一個作業單元。
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引入外包與經營理念:引入植保、糧貿等社會化服務主體,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水平,保障農業高效、高質量生產。推動小規模產業的發展,實現一社一產,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再就業問題,推動鄉村振興。引入外包與經營理念,兼顧行業各方效益,吸引了社會多個不同行業的積極參與,包括金融、保險、糧貿、農機、植保等社會化服務公司,實現強強聯手,能夠有效破解目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一些難題。
探索“雙保全統”模式:聯合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梨樹縣文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同探索“雙保全統”土地規模化經營方式,破解土地碎片化難題。“雙保”是指成本保障和產量保障;“全統”是指合作社統一生產資料、統一種植模式、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雙保全統”壯大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土地碎片化問題,實現土地規模化和全程機械化,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三個一”工程。按照集中連片、合理規劃、規模發展的原則,在全縣實施“三個一”工程,即建立10個“梨樹模式”核心基地(即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立100個“梨樹模式”鄉鎮級示范基地,建立1000個覆蓋全縣的“梨樹模式”村級展示基地,努力打造功能齊全的試驗示范基地網絡。2021年,初步建立了14個“梨樹模式”核心基地、113個鄉鎮級示范基地、944個村級展示基地;2022年,建立了22個“梨樹模式”核心基地、126個鄉鎮級示范基地、944個村級展示基地。2023年,在2022年的基礎上,鞏固現有成果,對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鼓勵帶動能力強,發展勢頭好的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基地建設,初步形成了各有側重、層次鮮明的縣、鄉、村三級試驗示范推廣網絡,成為現代農業新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基地。
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整合了符合綠色生產標準的最優技術,推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到2023年,已有50多個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力爭完成40余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單元建設實現平均增產10%,提高勞動效率10%以上,降低生產成本5%以上,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營管理方式轉變等,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被國務院通報表揚的吉林省3項典型經驗之一。
農機農藝高效融合——促進黑土糧倉永續利用
近年來,“梨樹模式”不斷創新農業科技研發應用模式,以科技為支撐,率先在東北黑土區實現了秸稈全覆蓋技術“國產化”、免耕播種機具“中國化”、耕作技術推廣“系統化”。
推動“梨樹模式”內深外延。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平臺,加強梨樹模式基地和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試驗基地建設。基地以其高層次的科研團隊、精準的功能定位、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吸引了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北京市農科院、北京師范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吉林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吉林師范大學等各大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國外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梨樹開展科研工作。每年有50多位高級研究人員和130余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長期在實驗站從事教學、科研和推廣工作。先后在基地進行新技術新成果試驗示范50余項,累計引進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農業農村部行業計劃專項等重大農業課題項目22項,開創了東北農業科技研發應用新模式,探索出一條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創新研制多功能免耕一體機。為全力破解推廣保護性耕作過程中應用機械化難題,促進“梨樹模式”快速推廣,解決“梨樹模式”個別環節與機具不匹配的短板,2021年,梨樹縣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研制出全國第一臺多功能免耕播種一體機,實現整地和免耕播種一次性完成,有效地解決了秸稈量過大、易失墑、影響播種的難題,減少了作業環節,減輕了對土地的無序碾壓,省時省工環保,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同時,依據機具特點,研發出了“兩苗三肥”技術,實現減肥增效、增產增收。
開展百名研究生進百家合作社“雙百活動”。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開展“百名碩博進百家合作社”活動,搭建高校師生與合作社的橋梁和紐帶,解決合作社或農民所思所遇的實際問題。同時,科技人員的科研也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黑土地保護性利用的最新科研成果盡快落地。目前,已有98名碩博研究生入駐對接9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制定標準化生產管理制度。由梨樹縣農業總站與中國農業大學黑土地研究院組成技術服務團隊,結合實施吉林省地方標準《玉米秸稈條帶覆蓋免耕生產技術規程》,制定了標準化生產環境保護制度、綠色生產管理制度等標準化生產管理制度。2023年編寫的四平市地方標準《“梨樹模式”黑土地保護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技術規程》,成為單元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梨樹縣與吉林工程學院聯手實施了梨樹盧偉全程農機種植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建設,制定了《合作社管理規程》《合作社農機手管理規程》《合作社玉米機械化生產規程》,保證了合作社農業生產標準化的落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增長。
持續舉辦黑土地論壇。2015年,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發起了首屆梨樹黑土地論壇,9年來,共舉辦9屆梨樹黑土地論壇,中國農業大學石元春、中國科學院武維華等20位院士,以及500多位國內外專家到會作專題報告。梨樹黑土地論壇采取主論壇和分論壇同步進行的方式,主論壇以“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為主題,分論壇以“產業化發展”為主題。2022年7月22日,第二屆黑土地保護利用國際論壇暨第八屆梨樹黑土論壇在長春開幕,以“健康土壤與糧食安全”為主題,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駐華代表,280多名來自世界主要黑土國家代表、國內外土壤學界知名專家等線上線下參會,就黑土地退化阻控及健康管理、黑土地智慧農業等進行了深入研討。在梨樹縣設立第八屆梨樹黑土地論壇分會場,并連線主會場。黑土地論壇已成為專家學者交流互動的平臺、科學研究互補互促的平臺、科技成果展示輻射的平臺、人才培育技術培訓的平臺。
大力推介“梨樹模式”。建立黑土地發布微信公眾號,從2020年至今,每周定期發布以“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為主題的植物保護、作物栽培、農業氣象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生產建議、季節性預測、典型案例等,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黑土地保護的濃厚氛圍。建立中國黑土地博物館,一期建設規模400平方米,以“科技融合藝術”為宗旨,通過簡練的專業語言和優美的藝術形式,全面介紹中國黑土地的形成、開墾、利用、退化、保護、行動6大方面內容,讓人們直觀感受黑土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通過了解黑土地的演變過程,引發對黑土地保護的思考。3年來,博物館共接待10萬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