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年,一號文件再提“大食物觀”,將會為餐桌帶來哪些變化?
在剛剛發布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樹立大食物觀”被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章節。據《環球時報》記者梳理,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寫入“樹立大食物觀”,并將其作為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的重要內容。7年時間,中國飲食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大食物觀”也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深化。多位受訪專家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當前全球糧食安全格局動蕩以及中國穩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大背景下,“大食物觀”有著新的現實意義。那么,什么是“大食物觀”?哪些行業受到影響?人們餐桌又將迎來哪些變化?
專家解讀何為“大食物觀”
全國新農科建設中心秘書長、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曹志軍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大食物觀”總體可以理解為中國居民飲食消費迎來革命性升級。
他表示,“食物”一詞表明,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已由傳統水稻、小麥等糧食升級為品類更豐富的食物,包括肉蛋奶、海產品、蔬菜、菌類等,但必須要強調的是,糧食仍是基礎保障。中國居民的飲食理念已經由“吃得飽”變成了“要吃好”,即“大食物觀”所強調的,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與此同時,“大”一詞表明,中國食物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極大提升,以前糧食種植以及動物養殖多是以“層”為單位的平面,而現在立體種植、“樓房養豬”等技術已經成熟,中國已經具備踐行“大食物觀”的現實條件。
“‘大食物觀’的一類代表性食物就是動物蛋白”,曹志軍以牛奶為例向記者解釋道,以前牛奶的主要消費群體是老人和小孩,現在已經拓展到各個年齡層,與此同時,牛奶還被制作成營養含量更高的奶酪、黃油,這說明中國消費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在飲食結構上偏向于用更優質的動物蛋白代替部分植物蛋白。另一個例子是,目前國內生產的玉米主要用途是做飼料,喂養動物。通過這樣的方式,人們能夠獲取到消化率更高、對人體更健康的動物蛋白,所以“大食物觀”的目標就是讓中國老百姓吃得更好、更豐富、更健康。
曹志軍表示,將“樹立大食物觀”納入中央一號文件,這也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今后要將“樹立大食物觀”變成一項系統性工程,“我們要‘跳出食物看食物’,從各個方面執行落地,包括加強耕地保護、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培養農業新型人才等。
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時隔7年,“大食物觀”為何在此時再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里?食品行業分析師陳彤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選擇在這一時間節點再次提出,是因為過去7年中,中國飲食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同時這也是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需要,以進一步加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一年來,俄烏沖突、歐洲能源危機等外部因素加劇了國際糧食市場不確定性。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因此,‘大食物觀’不僅是為了主動應對居民新的食物需求偏好,更是站在國家糧食戰略安全角度出發。”
陳佳從需求側、供給側向記者分析稱,從需求側看,近年來,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深刻變遷是樹立“大食物觀”的內生驅動力。隨著新科技浪潮下全球糧食生產方式革命,全球范圍內居民飲食結構發生改變,舊的主食/副食結構劃分已經難以跟上時代要求。從供給側來看,中國第一產業邁向現代農業是大勢所趨。在這一過程中,現代農業發展必然要求生產規模化、經營戰略和產品戰略多元化,同時也要求因地制宜優化農業設施,拓展食物供應鏈范疇,科學合理踐行“大食物觀”。
“未來食物”需要協同推進
“大食物觀”提倡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有專家稱,要加快發展新食品制造業,重點是推動“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食品等新型食品制造,擴大食物來源。
陳佳表示,全球主要糧食消費國都在積極探索新的食品制造方式。據了解,德國聯邦教研部投入120萬歐元支持研究,開發“人造蛋白”生產工藝。歐盟委員會于2021年曾撥款200萬歐元用于“人造蛋白”研發項目。此外,據日本廣播協會(NHK)網站報道,日本火腿公司前不久開發了一種使用大豆等作為原材料的“替代海鮮”。
2022年5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其中提出發展合成生物學技術,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消息公布后,“人造蛋白”領域迎來利好,多家上市公司有所布局。但業內人士表示,我國“人造肉”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
對此,曹志軍向記者表示,中國已具備生產人造蛋白、生物合成蛋白的技術,但距離產業化仍然較遠,在產品安全、生產效率、成本方面還需協同推進。
陳彤也表示,“大食物觀”下,以“人造肉”為代表的“未來食物”要實現產業化、商品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一方面需要在生產技術上不斷改進,提高其口感、營養、安全等方面的品質;另一方面需要加強相關政策的支持,提供科技、財稅等多方面扶持,促進其產業化和商品化發展。此外,還要提升公眾對新型食物的認知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