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鄉村振興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于翠杰)2019年5月6日—7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主辦的國際鄉村振興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以“鄉村建設的國別政策與國別行動”為主題。據悉,該論壇是人文與發展學院開展的鄉村振興“系列研討”的第十三次行動,來自荷蘭、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巴西、日本、韓國、中國農業農村部、中國人民大學、浙江麗水學院等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北京和大連等地的新型農業經營者出席了本次論壇。開幕式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教授主持,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教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揚·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分別致歡迎辭。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教授致開幕辭。會務方供圖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教授在致辭中講到,鄉村振興對中國的社會發展進步,具有十分獨特的關鍵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重視,同時也是黨和國家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當前,中國的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減貧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國為國際減貧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但是,我們也應當意識到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的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的改善還面臨較大困難和挑戰。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黨和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消除貧困,并同時啟動鄉村振興計劃,這是在新時代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因此,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舉辦此次論壇,就是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研討中國今后如何更加有效的實現鄉村振興,我們應當向已經實現了鄉村發展的國家學習經驗,和他們的學者共同交流,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有效地實現中國鄉村振興的戰略和方法。此外,他還談到,中國農業大學是一所有情懷的大學,關心農民、關心農村、關心農業,在相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領域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教授主持開幕式。本網記者 于翠杰/攝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教授在講話中對遠道而來的國內外嘉賓表達了謝意。此外,他還向與會嘉賓簡要介紹了人文與發展學院的一些情況以及本次論壇的背景。葉敬忠院長表示,在多年的探索與努力中,人文與發展學院在精準扶貧、農村留守人口、農業文化遺產、農政變遷等方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他希望,本次國際論壇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還可以和與會者分享人文與發展學院的理想和理念。他表示,本次論壇旨在讓全球行動者與政策建議者分享國際網絡,鞏固、擴大網絡的同時,推進學者、行動者和政策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國內外的鄉村發展。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揚·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致辭。本網記者 于翠杰/攝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揚·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講到,鄉村振興能夠加強農業的活力,同時解決歷史遺留的農業問題也可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世界有很多關于鄉村振興的經驗,各國的經驗可能不同,我們可以從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和相似性,做比較研究,這對各國的鄉村振興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他談到,如果我們回顧一些重要的國際經驗的話,就會了解到鄉村振興其實是一個多方參與多維多元的過程。他指出,鄉村振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至少需要二十年或者更久的時間。他談到,鄉村振興過程當中,農業角色如何被重新定義和組織的以及如何加強農業自身的活力和農業人口自身的活力很重要。如何通過農業和農村的振興來加強中國的經濟,中國有自己的模式。中國鄉村振興有自己的非常獨特的特點,中國鄉村振興的模式對世界各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他表示,尤其在當今 “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動的背景下,中國的經驗會很快從中國傳向世界各國,中國的鄉村振興能夠為我們全人類帶來更大福祉。
會議現場圖,會務方供圖
本次論壇共設有“鄉村振興:制度設計與社會機制”“鄉村振興:理論脈絡與政策基礎”“鄉村振興的基層實踐與行動創新”“小農戶與大市場”“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鄉村振興國際交流與合作網絡平臺的構建”6個主題,共有24位國內外嘉賓作精彩報告。每一環節報告完畢均有深入的的問題對話和思考。
閉幕式上,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教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揚·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分別致閉幕辭。葉敬忠教授談到,論壇雖然結束了,但是關于鄉村振興和農村發展的話題我們還要繼續交流,希望本次參會嘉賓和參會人員能夠集思廣益,為未來如何更好的實現鄉村振興提出寶貴的建議。他還談到,我們的世界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在鄉村振興和農村發展中涌現出了很多新鮮事物,也涌現出了很多新的組織形式,作為一名社會學者我們絕對不能無視這些新生事物,而是要積極接受新生事物并把他們納入到我們的學術研究之中。同時,我們還應當要看到現實,走進現實并講述好現實,做好實地調研,用新思想、新觀點為時代發聲。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揚·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在閉幕辭中談到,本次論壇涌現出許多新鮮的觀點,使得本次論壇舉辦的意義更加凸顯。本次論壇是一次分享宏觀以及微觀經驗的盛會,也是一場很有收獲的會議。總結大家分享的經驗概括來說主要有三點:
第一,鄉村振興的實踐。鄉村振興的實踐,不是從零開始的,不是從無到有,我們有很多的經驗,當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積極的正面的,也有一些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但是失敗的教訓也能夠為我們提供有意義的經驗,能夠為我們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未來的實踐很重要,我們更要著眼長遠。全球各地有很多新的機制探索、實踐探索這些都可以被分享和推廣。當然,各國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教訓也值得我們學習,只要我們能夠交流共享,所有的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就都能夠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奠基石,在這些基礎上我們最終會把鄉村重塑打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第二,鄉村振興的理論。當前,鄉村振興的工作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有沒有好的理論框架能夠指導我們開辟解決問題新的路徑,講好鄉村振興的新故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要想找到這樣一個理論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要突破瓶頸盡快找到一個有效理論來指導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理論視角可以是多元的,我們要把不同的基礎理論融合貫通好,打通這些理論,并且分析哪些理論更有用,哪些理論能和實踐更好的結合。
第三,鄉村振興的政策。中國在鄉村振興中的區域自治政策、新市場的融入政策和鄉村振興的創新政策能夠幫助鄉村的許多新生事物落地生根,也能夠幫助農民解決很多問題,這些做法都值得推廣。鄉村振興的制度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需要不斷的試驗和試錯。總之,在制度建構中既會出現新的問題,也會出現新的啟示和意義。所以,在政策制定中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當務之重就是如何制定出好的政策,讓市場發揮更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