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農業創新平臺
中國健康農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
一、中國健康農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簡介
長期以來,石油農業和化學農業的快速發展使地球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由于“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循環、重產量輕質量”,致使農業不夠強、農村不夠美、農民不夠富、食品安全的問題日益凸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是國家長期發展戰略。因此,現代農業的核心問題和重要任務是發展健康農業,農業產業需要向著現代化、綠色化和健康化升級。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低碳循環、產出高效、綠色健康的健康農業發展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
中國健康農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是在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的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中農博后農業科學研究院、首農集團北京二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農集團北京市裕農優質農產品種植有限公司、中民新農有限公司、上海松林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30多家單位發起的非營利的創新性組織。創新平臺旨在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創新型農業的發展,組織協調健康農業產業的科學技術研究、科技示范推廣、人才教育培訓及優質健康食品的生產和銷售,提高健康農業產業化水平,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實施,在服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健康水平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健康農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英文名稱China Healthy Agricultur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縮寫為CHAIP,以下簡稱“創新平臺”)由相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園區及政府相關部門等單位組成,是緊緊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的引領示范作用,有效整合創新資源,輸出創新力量,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
由創新平臺常務副主席單位、秘書長單位北京中農博后農業科學研究院負責平臺的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平臺秘書處設在北京中農博后農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成立于2007年11月,是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環保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華全國總工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開發銀行等相關部門和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國企、民企等政產學研界共同參與創辦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是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跨學科,產學研、政金介、商媒用互動合作的資源整合型高層協同創新服務平臺。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由國務院國資委主管,是中國科協團體會員。經中組部批準,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兩院院士路甬祥任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產學研合作工作,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致信祝賀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成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張高麗、劉延東、路甬祥、陳至立、張梅穎、徐匡迪等都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對促進會的工作予以關心和支持。
二、創新平臺的宗旨、業務范圍和組織架構
(一)宗旨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社會道德風尚,堅持創新、務實、規范、自主地開展活動,高效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等國家重大戰略,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有效整合行業產、學、研各方優勢資源,圍繞健康農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推動協同創新合作,建立產業上下游、產學研信息、知識產權等資源共享機制,建立與政府溝通的渠道及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的平臺,推動標準、評價、質量檢測體系的建立,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標準、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加速推動相關技術的產業化運用,提高健康農業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共創、共建、共享單位的自身發展與協同創新共進,增強服務“三農”能力,更好地為農業生產者、行業經營者和城鄉消費者服務,實現共贏共榮。
(二)業務范圍
1、開展行業發展狀況調查研究與分析工作,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中國健康農業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方針政策等方面的建議,并協助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行業管理,促進健康農業產業的全面、協調和科學發展。
2、努力形成創新平臺與企業、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做好溝通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為政府、行業和企業提供優質的多重服務。
3、注重捕捉行業發展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準確選定課題并組織調研,提出對策建議,供政府部門決策參考。搭建“政產學研用”創新合作平臺,加快健康農業產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努力促進育種與綠色高效栽培、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健康功能農產品、健康食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推廣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積極探索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
4、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創新,與相關企業共同開展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產品研發、科研實驗及技術推廣等活動。總結和交流相關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指導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水平、改善經營管理,推動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
5、調查研究相關企業在執行國家方針政策和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問題,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企業的合理意見和正當要求,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6、建立行業自律性運行機制,督促和組織會員單位遵守國家法律,執行國家方針政策,規范行業自我管理行為,保證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與健康營養,提高服務水平,維護企業信譽,促進企業平等公平競爭,提高行業整體利益。
7、參與制定、修訂行業各類標準工作,組織推進標準的貫徹實施,對不符合質量標準和其他標準的產品和企業,配合政府部門進行督促整改。接受委托組織行業科技成果評價工作和推廣應用。按照本平臺制訂的相關標準和認證審查規范,對符合要求的健康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園區)及優質健康食品進行認證與授牌。
8、打造信息共享公共平臺,促進會員間優勢互補,基地共建,創新成果共享,實現融合發展。匯集整理相關產業的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市場流通、科技開發等方面的資料和信息,創辦刊物,開展信息咨詢服務。
9、與國內外同行業組織建立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組織有關單位參加國內外交流活動。參與組織行業的技術協作和技術交流,舉辦會議論壇、產品交易、展銷、技術轉讓、物資交流等活動。實施品牌戰略,宣傳推廣行業內的高新技術產品、優質名牌產品。
10、組織業務培訓,提高會員單位的綜合業務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組織開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和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訓。
11、為相關企業提供經濟、技術、法律咨詢服務;協助政府有關部門調解會員單位之間的經濟糾紛。
12、發展相關的社會公益事業。
13、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委托的其他工作。
(三)組織架構
平臺組織架構設置為:平臺組織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和秘書處。
1、平臺組織委員會為平臺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平臺成員單位派出的現職人員組成。任職人員應為平臺成員單位法人代表或持有法人代表委托書的高層領導。平臺組織委員會設主席1人,執行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換屆時平臺組織委員會成員是否變更由派出單位報平臺組織委員會決定。
2、專家委員會為平臺技術決策機構,由相關領域產學研界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或政府有關管理人員等共同組成。專家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由平臺主席提名,經組織委員會通過后任職。專家委員會成員由平臺成員單位推薦,平臺組織委員會批準并簽訂保密協議后由秘書處備案。
3、秘書處為組織委員會執行機構。平臺秘書處實行秘書長負責制,設秘書長1名,由平臺主席提名,經組織委員會批準后任職。秘書長向組織委員會負責,秘書處工作人員由秘書長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