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 | 張福鎖院士團隊:為大理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
中國農大新聞網訊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大力弘揚。長期以來,一代代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科學家躬耕大地寫初心,從黃淮海到洱海,從石羊河到崖州灣,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書寫了一曲曲“科學探索無止境,一片丹心為報國”的壯麗凱歌。近期,中國農大黨委宣傳部特開設“弘揚科學家精神”欄目,將鏡頭對準新時期中國農大科學家群體,講述他們心懷國之大者,奮力求實創新、協力攻關、默默奉獻的動人故事,感受他們“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的質樸情懷,為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和農業強國凝聚磅礴力量。
張福鎖團隊:為大理留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
大理古生村位于蒼山下、洱海邊,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傳統村落,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古村落沿洱海而建,從南至北蜿蜒數里,村內一條條青石板鋪設的路面干凈整潔,一幢幢青瓦白墻的白族特色民居雕梁畫棟、飛彩描金,處處流溢著詩情畫意,歷經千余年的洗禮,至今古韻不減。
古生村村貌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古生村考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總書記還說,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倳浀囊幌捊o白州各族群眾帶來了關懷和溫暖,也留下了殷殷囑托。
洱海晨韻
總書記的一席話,張福鎖一直記在心里。
一杯咖啡引起的科技大會戰
2021年10月,張福鎖院士和江榮風教授來到大理。機緣巧合地在這里建立了古生村科技小院,掀起了一場洱??萍即髸?,助力洱海保護,推動綠色轉型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故事就從一杯咖啡說起……
10月2日下午,張福鎖他們正在客棧大堂喝茶。這時進來一位騎行客,問有沒有咖啡賣?前臺只有客棧老板十多歲的女兒在,她也不會磨咖啡。正在喝茶的張福鎖熱情地邀他一起喝茶。這位騎行客一看到張福鎖,下意識地說 :咱們好像認識?
喝過茶后,雙方互相道別。張福鎖并沒把此事放在心上。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發現有條長長的手機短信,發信的人正是騎行客。他說自己回去后就翻看了手機通訊錄,真有張福鎖的聯系方式。原來這位先生是北京豐臺區的人大代表,而張福鎖也曾是豐臺區選出的北京市人大代表。上網查了張福鎖的背景資料,認定他就是大理州委所要找的人才,趕緊向州委書記楊國宗作了匯報。楊書記非常高興,當即請他務必把張院士請到州里去。看完短信,張福鎖覺得這就是一種客套的謙辭,也沒理會。
結果,張福鎖剛下樓,就看到了那位先生在等他。盛情難卻,張福鎖臨時更改了行程計劃,和楊書記見了面。
楊國宗書記向張福鎖介紹了當前洱海的保護情況,為了更好地保護好洱海,大理州全面實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強力抓實“三禁四推”: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禁止銷售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和畜禽標準化及漁業生態健康養殖。盡管如此,洱海流域面源污染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希望張院士能牽頭幫著解決這個問題。
張福鎖坦言,他對洱海面源污染沒有太多的研究。但是,現有的有機肥政策并不能解決污染問題,過量施用反而可能會帶來新的危害。聽院士這么一說,楊書記直言后背發涼,推行有機肥本意是想為洱海保護做貢獻,沒想到卻自己給自己捅了一刀!他說:“洱海是大理的母親湖,我是大理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希望等退休以后,人們在享用清澈洱海水的時候會說:楊國宗是為洱海保護做了點實事兒的!”這句樸實又務實的話深深打動了張福鎖,于是他和楊國宗做了個約定:先進行調研考察,如果可行,他就接下這個任務,如果不行,也請楊書記再另請高明。
張福鎖與師生在客棧交流調研情況
從州里回來的路上,張福鎖就開始琢磨這事兒了。他坦言,和楊書記的約定他心里是沒底的,到底能不能做,他也不知道?!皸顕跁泟諏嵞芨傻木裆钌畲騽恿宋?,我覺得,我也應該為大理人民做點什么”,張福鎖說,盡管對洱海面源污染之前觸及到的少,但自己是做植物營養研究的,對作物養分高效利用和施肥的增產效應和環境影響很熟悉。于是,他在車上給做了多年洱海治理工作的北京師范大學王圣瑞教授打了個電話,專門就洱海面源污染的問題向王教授咨詢,同時了解國內對面源污染問題的研究現狀及成果。
回京后,張福鎖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張羅了起來。組織研討會、邀請專家、組建工作專班……“整個10月,張老師幾乎每天都要召集我們一起討論大理洱海的事情”,資環學院植物營養系主任侯勇說,大家查閱資料,討論工作方向,組建隊伍……每次都能討論到很晚,期間,還專門邀請王圣瑞等專家前來專題介紹洱海水質污染治理方面的情況。一次次的研討,一次次碰撞,大家對洱海面源污染問題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并著手擬定了幾個攻關方向:植物營養系主任侯勇負責有機肥方向,植物營養系副主任叢汶峰、徐玖亮副教授負責綠色高值種植模式構建,植物營養系副主任許穩和博士后營浩、尹宇龍等組建小隊做面源污染前期調研工作,金可默副教授負責籌建科技小院。“大家熱情都很高!”張福鎖欣慰地說,這群年輕人的身上體現出了農大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師生冒雨取水樣
11月2日,由許穩副教授帶隊,博士后營浩、王康、楚天舒組成的中國農大小分隊與趙正雄教授帶領的姚智、司志浩和趙吉霞等云南農大小分隊會師大理洱海,在大理州全力支持下,開展前期實地調研摸底工作。在短短的七天時間里,他們對大理市和洱源縣11個鄉鎮的33個代表村開展了個體農戶和涉農企業實地問卷調研,調閱洱海流域治理、監測的相關數據,并形成了初步的調研報告。數據表明,20多年來,洱海流域入湖的總氮、總磷、銨態氮,以及化學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總體呈上升趨勢,近十年來,在云南省和大理州的綜合治理下,總磷、銨態氮有所降低,總氮、COD沒有降低,導致洱海水質一直在二類水到三類水之間徘徊。
11月11日至16日,張福鎖院士牽頭組織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與農業綠色發展全國研討會,邀請國內專家聚集大理共商洱海治理大計,一場洱海科技大會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三大戰役”打造農業綠色發展新樣板
再次見到楊國宗書記,張福鎖心里就有底了,他對楊國宗說:經過實地調研和系列研討,我們覺得在洱海流域還是可以做點事情,做點貢獻的。楊國宗書記當初找他的時候,只是想請他幫著把面源污染的問題解決了,而現在,張福鎖主動給自己加“戲”了,不僅要做面源污染,還要做鄉村振興、要做農業綠色發展的國家樣板!楊國宗書記高興壞了,當即表示要批地方、批經費,要在海東給院士團隊一座大樓作為辦公的地方。張福鎖拒絕了:我不要大樓,不要別墅,就在村里!他說,村里最接地氣,工作起來更方便。張福鎖表示,洱海保護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后期更多的還得依靠當地的科技力量。他建議要有更多的地方力量參與進來。在他的邀請下,云南農業大學、云南大學、大理大學的專家先后參與進來。
古生村科技小院外景
在州政府的邀請下,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和大理州人民政府于2月14日共同成立了“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并在古生村建立了科技小院。根據張福鎖建議,研究院的法人單位為云南農業大學。張福鎖說,讓云南農業大學擔任法人單位,也是為了今后的工作更好地得到延續,確保洱海保護工作的連續性。
機構有了,還要有經費支持。云南省科技廳專門批了云南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洱海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面源污染防控協同的創新模式構建與示范項目”,項目總經費6000萬元,其中省科技經費2000萬元,大理州政府和云天化股份公司分別配套2000萬元。
云南省重大科技專項計劃啟動會
萬事俱備!張福鎖開始下一盤大棋。
根據前期的調研和研討,張福鎖提出計劃用5到10年的時間打一場洱??萍即髸?,總體目標是:闡明面源污染貢獻,創建綠色高值種植、面源污染防控和農民增收協同的“大理模式”,打造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國家樣板!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打好“三大戰役”——
洱海水質保衛戰
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是世界難題。近年來,大理州委州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氣截污控污,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水質向好的拐點一直沒能出現,水質一直在二類到三類之間徘徊,一年中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為二類水,一半的時間為三類水。張福鎖他們調查發現,洱海流域農田養分盈余500公斤/公頃,入湖氮負荷約為1200噸/年,這些可能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這些氮磷盈余、污染負荷從哪里來?源頭如何解析?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張福鎖。直到有一天——
張福鎖察看洱海水質
張福鎖有早起走路的習慣。他說,走路不僅僅是鍛煉身體,更喜歡在走路的時候思考問題。每天早上,他總是會沿著陽溪和洱海邊觀察水質。陽溪是蒼山十八溪中最大的一個溪流,源自蒼山,流入洱海,是洱海水源的重要源頭之一。陽溪的水很清澈,水質也好,可以直接飲用。所以,張福鎖就格外留意陽溪的水質變化。
2022年2月12日的早上,張福鎖一路走到龍王廟,他陡然發現這里的一處入湖的出水口的水是渾濁的,而距離此處僅400米遠的陽溪入海的水卻是清澈的。這一發現讓他瞬間豁然開朗,陽溪沒有流經村莊,這個出水口是從村里出來的!這就說明,污染的源頭很可能在村里和后面的農田里。“之前政府一直認為村里生活污水和有機廢棄物收集以后,大田種植成了唯一的污染源,村莊的影響被忽視了”,張福鎖說,他馬上聯系了信電學院的張杰副教授,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對村里進行了遙感勘測??睖y發現,古生村房前屋后有一些大小不一的閑散地塊,合起來大約有200多畝,這些小塊地屬于盲區,缺少監管,是污染重災區?!斑@個發現讓我們興奮不已”,張福鎖笑稱,“是總書記的生態文明思想指引我們找到了破解古生片區面源污染的方向?!彼麄儼l現的這個出水口正是總書記視察古生村來過的地方,也正是在這個地方,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治理好”的重要指示。
一定要把洱海治理好!張福鎖暗下決心,一定要組織力量,像當年前輩們決戰黃淮海治理鹽堿地一樣,治不好洱海就不走了!他想起上世紀90年代石元春老校長和他的一次談話,石校長告訴張福鎖,自己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下農村蹲點了?!拔乙幌戮兔靼琢死闲iL的意思”,張福鎖說,石校長在點播自己做學問不能只“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和老校長談完話,張福鎖二話沒說,蜷起鋪蓋卷就去了曲周農村。
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有了這種經歷,張福鎖對洱海治理充滿了信心!他特別聘請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楊林章研究員做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面源污染治理的項目專員,由楊林章帶領團隊攻克面源污染問題。楊林章是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先行者,在農業面源污染研究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聘任楊林章為面源污染項目專員
在楊林章的帶領下,他們聯合全國頂尖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家團隊,在在古生片區構建了“六縱七橫”面源污染監測平臺,開展村莊面源精準監控和農田面源全面調查,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全時空全過程防控。自去年4月份以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們開展水量水質同步常規監測90多次、投入人員1000多人次,采集水樣3000余個,獲取水質指標20000個左右,監測數據50000余條,“他們非常辛苦”,張福鎖說,大理雨季降水多,每到下雨天,大家就全體出動,冒雨去田間、溪口取水樣,“常常會在夜里,楊老師會在微信工作群里吼一嗓子,下雨了,快起來去取樣!”師生們凌晨2點、3點起床冒雨取樣便成了家常便飯。
面源污染小組在田間調查
苦心人,天不負!近一年來,張福鎖帶領的團隊初步查明了面源污染源頭,并建立起面源污染來源精準解析與系統治理模式,為下一步的綜合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22年3月2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第一組副組長翟青前往大理回訪調研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在古生村科技小院聽完張福鎖團隊的介紹后,他緊緊拉著張福鎖的手說:院士啊,你這個模式能干成事兒,能解決問題!
高值農業攻堅戰
沃野平疇,從蒼山腳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
古生村的田地里,劃出了方方正正的田塊。常規有機方案、綠色產品方案、有機優化方案、綠色生態方案……走近一看,每個田塊前豎著一塊牌子,上面詳盡記錄著試驗目標以及油菜品種、施肥類型與用量等技術要點。這里,正是張福鎖團隊的綠色高值種植試驗田。
張福鎖在田間指導學生生產實踐
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制約,古生村的村民們種植的作物要么高值不綠色,如大蒜,能賣出好價錢,但卻污染嚴重,要么綠色不高值,如水稻等農作物,污染小了,產值卻上不去,賣不上好價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張福鎖團隊在古生村片區構建高值高效與污染防控協同的綠色高值種植模式?!拔覀兊哪繕耸菍⑥r田氮磷排放減少30%—50%,入湖負荷減少10%—20%,農田畝產值每年超過1萬元”,張福鎖說,他們團隊在古生村片區以水環境安全閾值為卡口,以周年作物畝產值萬元為目標,打造“水稻+”“煙草+”“周年油菜薹”等綠色高值協同的種植模式。
綠色有機水稻種植模式試驗田
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張福鎖始終心系國家,心系農業,心系農民。他常說:我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個農民。我生長在農村,干過農活,對農民的辛苦有著真切體會,對農業一直懷有這樣的情結:到農村去、到生產實踐中去,解決生產中的問題,為農業的增產增收做出自己的貢獻。”他這樣說,也這樣做到了。在30多年的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中,張福鎖始終堅持在一線從事植物營養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突破作物高產與環境保護的協同難題,創建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體系,助力農業綠色轉型。
在張福鎖的辦公桌上,貼著這樣一句座右銘“沒有努力,就沒有成就”。當學生時,他這么想,當老師了,他還這么想,當院士了,他依然這么想!不管什么時候,只有不停的努力,才會有收獲。僅2022年,張福鎖在古生村駐扎了280多天!他說:“屁股決定腦袋,你只有扎在這里,才能會認真的想這里的事情,并把它做好。”事實也正如此,在張福鎖的帶領下,團隊師生們從油菜、水稻、玉米,到草莓、萵筍、蠶豆,開展了多項種植試驗,探索出了適合古生村發展的綠色高質高值的種植模式。
綠色高值種植平臺負責人叢汶峰在田間指導學生
綠色高值種植平臺負責人叢汶峰介紹說,在去年首次進行的試驗中,綠色高值模式首戰告捷,他們基于洱海土壤、氣候特征與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創制水稻、烤煙、玉米、油菜、蔬菜等6個綠色智能肥料產品,建立洱海流域水稻綠色/有機、生物可降解地膜覆蓋、控水高效利用三大模式,實現水稻畝產達808.8公斤,比常規種植增產31.7%,總增收1590元/畝,該種植模式顯著降低稻田徑流污染物負荷,與常規相比,綠色生態優化模式減氮11%,減磷55%,磷徑流排放減少50% ,COD排放降低52%。
張福鎖在稻田分享豐收的喜悅
“我們就是要通過大家一起努力,讓老百姓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在綠色高質量發展上成為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榜樣,讓全世界都來分享我們的經驗,來分享中國方案。”張福鎖表示。
鄉村振興陣地戰
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張福鎖非常關注鄉村振興。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今年的一號文件又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作了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張福鎖說:“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我常常感覺肩上有股沉甸甸的責任!”
科技小院學生趕“科技大集”向村民普及農業科技
科學報國一直是張福鎖的努力方向。2009年,張福鎖團隊在河北曲周縣創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 2009年至今,張福鎖帶領團隊師生每年200多天扎根農村,在生產一線開展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科技人員與農民一起搞創新,直接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間地頭,為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如今,由他牽頭創立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科技小院的重要使命就是助力鄉村振興!
“十多年的實踐中,科技小院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政府、企業、農民、科技人員四位一體的平臺,不斷創新、不斷應用。所以,它的未來還很廣闊?!睆埜fi介紹,如今的科技小院,已經從原來一家一戶手把手教農民新技術過渡到服務整個農業產業?!耙郧笆且粦艮r民、一個村,一點點去改變?,F在仍然是直接面對農戶,但卻會連接更多的領域,比如可以聯合政府、企業,帶動一片地區,讓整個區域的農業產業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加規?;?、標準化、綠色化,讓更多的農民增產增收?!睆埜fi說,“農業生產的水平提升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收,農業現代化一步步推進,這是我們不變的目標。”
科技小院師生向村民做電商培訓
當前,科技小院正致力于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在前端,我們以智能匹配土壤、氣候等環境的理念,研發和推廣綠色智能肥料。在終端,我們的目的是生產出品質好、產量高的綠色優質產品。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下一階段的目標。”在更長遠的未來,張福鎖還有一個“鄉村振興科技小院”的目標,“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振興,還有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這些內容都可以融合到科技小院的發展中,讓科技小院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到農村去、到生產實踐中去,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為農業增產增收作貢獻,這是科技小院的初衷,也是特色?!睆埜fi說,如今科技小院邁入了新階段,開始肩負起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
古生村科技小院是全國首個進入3.0+版本的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是3.0+版最核心的任務。眼下,張福鎖正在帶領團隊依托古生村科技小院,打響洱海流域鄉村振興陣地戰。
古生村科技小院成立一年來,師生們圍繞洱海保護和農民增收,全面助力古生村生態、文化、人才振興。他們在村里開展20余場居民用水和垃圾分類等科普培訓,向村民們普及環保知識,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開展電商直播和培訓,挖掘和打造村落能人,打造古生村“頭雁”帶動村民致富,助力生態和產業振興;組織村民農耕文化和文娛活動,對古生村100余戶古院落、土木結構進行調研,挖掘白族的“生活生態”,打造古生村文旅亮點,弘揚民族文化,助力文化振興;成立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科技小院黨支部,由小院負責人金可默擔任支部書記,3名古生村青年黨員組成,助力古生村組織振興。金可默表示,古生村科技小院秉持初心,正在以“四零”服務為宗旨,致力于鄉村振興工作,催生重大創新性、原創性、顛覆性成果的產出,培養一流的具有創新思維和高水平溝通交流能力的新型“農人”人才,助力洱海流域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金可默向南澗縣干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
古生村村民楊金魚喜歡白族刺繡,想要成立自己的白族刺繡工作室。這一次,她主動報名參加電商培訓。“白族刺繡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我想把它傳承下去。科技小院的師生幫我聯系市場、拓寬銷售渠道,我對今后的發展更有信心了?!睏罱痿~說。
家住云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的何利成從小在洱海邊長大,他的一生都與洱海保護密切相關,也為洱海保護做出了巨大犧牲。2022年初,張福鎖院士帶領來自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開展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何利成主動拿出100余畝土地作為試驗田,并參與到相關工作中。同時,何利成有著豐富的水稻種植技術,也因此被聘為“科技小院”的校外導師。2022年5月,何利成一家將經營了多年的客棧整體出租給張福鎖院士,作為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辦公用房?!澳馨褟埜fi院士團隊留下來,解決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問題,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要和張院士一起,把洱海保護的故事一代一代講下去?!?/p>
張福鎖與何利成在田間
張福鎖還常常在村里、在田間地頭親自向村民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給村民們講二十大描摹的美好藍圖,講鄉村振興,他說:“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設農業強國,倡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實際上,我們生產生活綠色了,也就是真正貫徹落實了二十大精神。”他表示,只有把洱海水質保衛戰、高值農業攻堅戰打好了,打漂亮了,洱海流域鄉村振興也就指日可待了。
多學科交叉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正如張福鎖所說,洱海保護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學科交叉來聯合攻關。創建農業綠色發展交叉學科,突破綠色發展關鍵技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落地是張福鎖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后的重大舉措。張福鎖帶領團隊創新農業綠色發展多目標協同研究方法,系統揭示了我國化肥的增產和環境效應,提出了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技術體系和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途徑,為我國農業生產向高產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多目標協同轉型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支撐。
張福鎖主持農業綠色發展學科推進會
張福鎖認為,綠色發展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在要求。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國家戰略,中國農業大學在2018年成立了跨學院、跨學科的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開展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和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2019年獲批北京市“農業綠色發展科學”高精尖學科,同年還獲批了國家留學基金委“中荷農業綠色發展交叉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2022年7月12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了“關于2021年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中國農業大學自主審核設置的“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與工程”獲批增列為交叉學科門類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福鎖表示,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與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是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亟需新學科體系的有力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與工程是由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農業綠色發展工程、區域農業綠色發展三個相互關聯的二級學科構成,研究農業全產業鏈界面物質能量流動及其與糧食安全、資源環境、營養健康的關系,工程化調控與可持續發展,集農學、理學、工學和管理學等多個學科深度融合的新興交叉學科。
“創新科學技術,最終是要解決問題?!睆埜fi表示,在生產一線做科技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留在農民身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生動實踐表明,農業綠色發展,離不開多學科交叉融合。
張福鎖在洱海廊道
在張福鎖的棋盤里,有產業融合、有產教融合、有多學科交叉融合,“到那個時候,再看蒼山洱海,天會更藍,水會更清”,張福鎖信心十足地說,“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不會只是一句詩,而將是一幅幅生動的實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