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攻男主被c得合不拢_白白在线视频_黑人巨大进入白人美女视频_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_99久久精品国产片

中國健康農業倡導者

新聞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動態 >

政治局集體學習研究的這件事有多重要?

中農博后    2023-2-2 17:06:05    作者:    瀏覽量: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player.

1月31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有關“新發展格局”話題再次受到關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進展如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是否“變窄”了?我國離全面建成新發展格局還有多遠?

構建新發展格局初步取得哪些成效?

自2020年4月“新發展格局”這一概念首次提出,以及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構建新發展格局寫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并對此作出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進。

把時鐘撥回到2020年。彼時,無論世界還是中國,都發生著急劇的變化。

從外部看,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各國內顧傾向明顯上升,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疫情又導致產業鏈供應鏈受阻,過去那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從內部看,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繼續發展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資料圖。圖源:新華社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經濟貿易系主任李春頂表示,構建內外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在經歷了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后,面臨著國際國內雙重形勢變化,及時作出的符合我國未來發展方向、能夠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部署,是我國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

事實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再平衡已取得顯著進展,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約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貿依存度由過去的60%以上下降到30%左右。由此,我國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

以2021年為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最終消費支出65.4%、資本形成總額13.7%、貨物和服務凈出口20.9%。2022年消費市場受疫情擾動較大,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32.8%,資本形成貢獻率為50.1%,兩者貢獻率總和仍然超過80%。

資料圖。圖源:新華社

數據表明,“新發展格局”自提出以來,雖然一直受到疫情影響,但依然取得了積極成效。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說,從最近一段時間來看,外部環境錯綜復雜,但我國經濟恢復勢頭很猛,其中就得益于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特別是內循環流通順暢,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底氣。

尤其是,近年來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和生活品質有了很大提升,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資料圖。圖源:新華社

2022年12月下旬,麥肯錫發布報告稱,2023年中國有五大消費趨勢,其中一個消費趨勢是中國本土企業正在贏得市場。中國消費者愿意花大價錢去購買外國品牌成為過往,中國品牌也可提供與外國同行媲美甚至更好的優質產品。

“盡管這并非新現象,但近幾年來中國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偏愛確有加速之勢。”麥肯錫稱。更出人意料的是,民族自豪感并非唯一的驅動因素。如今的國內企業對潮流趨勢的反應速度更快,更加貼近消費者,投資也更為果敢。

我們看到,新國貨的創新層出不窮,自熱技術、凍干技術、鎖鮮技術、AR/VR、虛擬人……每一個科技名詞背后,都是一場產品迭代升級的努力,而這正飽含著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吸引著“90后”、“00后”等新生代消費者。

對外開放的大門放寬了還是變窄了?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否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會越來越窄”?

事實上,早在新發展格局面世初期,就不乏這些疑慮和擔心。對此,李春頂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并不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變窄,相反對外開放的大門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進一步擴大。”

繁忙的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在廣度上,2012年,我國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4.4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21年,這一數字增長到6.9萬億美元、連續兩年全球第一。從2017年以來,我國吸引外資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對外投資流量穩居全球前三位。

在深度上,制度型開放更引領中國開放的步伐。2013年,中國在上海設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如今我國已建立21個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從190項縮減為20多項。

過去十年,我國自貿協定數量由10個增長到19個,增長了近1倍。同時,我國和自貿伙伴的貿易額占到我國全部貿易額的比重由17%增長到去年的35%。

2023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一周年。一年來, RCEP帶來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2022年,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進出口12.95萬億元,增長7.5%,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0.8%。

參觀者在東博會東盟和RCEP精品展區參觀。圖源:新華社

部分外企將供應鏈向東南亞轉移,也引發了關注。

李春頂表示,伴隨我國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提高,不再具有過去的優勢,同時我國產業也需要向更高層次攀升,這是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經濟內生增長的必然趨勢。

白明也認為,相較于以往低廉的勞動力、環境要素優勢,當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以其龐大的消費市場、完整的產業鏈,同世界分享發展成果,為世界經濟提供發展動力。

新發展格局全面建成還有多遠?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取得新進展,為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那么,我國離全面建成新發展格局還有多遠?

李春頂認為,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將向更追求增長質量、更關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球競爭力更強的方向邁進。在這個形勢下,就需要國內消費能夠進一步發展,內部的大循環能夠進一步暢通。

“伴隨國內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未來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也更加需要暢通國內大循環,這就要求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更加暢通的城鄉經濟循環,這需要把國內大循環提到更加重要的高度上來。”李春頂表示。

在他看來,在內部,要營造有利于消費和私人投資的環境,而這有賴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民生保障的完善;在外部,要更加提高國內產品在國際市場和價值鏈的分工和地位,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

廣州南沙港。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祥 攝

“全面建成新發展格局,我們需要理清統籌幾個關系: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系、投資與消費的關系、資源環境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外循環中傳統市場與新興市場的關系等。”白明說,最重要的是,要理清發展與安全的關系,這在當前更具有現實性意義。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張曉晶撰文表示,新發展格局確立中國發展新坐標,這個“新”主要體現在增加了安全維度:從供應鏈安全到經濟安全再到國家安全。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