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大科技小院在京舉辦宣講 送村民掛歷宣傳二十大精神
1月4日,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的黨員代表們在村里的科技小院里聆聽了一次宣講。長達40分鐘的時間里,中國農業大學學生、西槐莊科技小院負責人張曉恬以《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讀懂億萬農民群眾的好日子》為題,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送到農民手中。
科技小院里的宣講課堂。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新京報記者從中國農業大學了解到,近期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二十大精神村村講,綠色科技進萬家”宣講活動在全國多個科技小院同步啟動,此次西槐莊科技小院的宣講是在京的首場。
“各位黨員同志們大家好,我是西槐莊科技小院的張曉恬。今天我們代表中國農業大學和永樂店鎮為大家做二十大宣講。”上午10點多,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科技小院里,黨員代表們圍坐在一間會議室里,認真地聽著張曉恬的宣講。
黨員代表和村民們對于科技小院和張曉恬并不陌生。通州區永樂店鎮位于北京遠郊,西槐莊村算是相對偏遠的村莊了,在許多年前,因為位置偏僻、信息閉塞,讓西槐莊村錯失了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收入幾乎是一片空白。2020年冬天,科技小院落戶西槐莊村,第一批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入駐通州西槐莊村科技小院。一年多的時間,村里的大棚栽種了新品種果蔬,村里的農產品賣得越來越好,村民們知道,村兩委班子、科技小院、農業大學師生功不可沒。
據西槐莊科技小院另一位負責人張巖林介紹,這兩年,村里經濟情況越來越好了,2021年村集體收入超30萬元,2022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60萬元。“現在村里種有西紅柿、玉米、蘿卜等作物,因為品種優良,口感好,銷量一年比一年好。”
西槐莊村外的蔬菜水果大棚。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2022年,村里建起了冷庫,村西南口一處30畝的出租地也收了回來,在通州區農業農村局的資金支持下,建起了30畝大棚,包括3個連棟大棚、3個獨立大棚。張巖林稱,2023年除了繼續挖潛新的特色品種進行種植外,還將拿出一部分土地作為“認領菜園”,讓更多的市民走進村里感受農耕樂趣,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科技小院的進駐讓一度經濟薄弱的西槐莊村看到了發展特色農業的希望。宣講結束后,科技小院還將一副副對聯送到了黨員代表手中。不僅如此,中國農業大學西槐莊科技小院還專門制作了二十大精神的宣傳掛歷,在宣講結束后發放給村民,讓二十大精神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張巖林表示,科技小院希望與西槐莊的村民一起學習并落實二十大精神,建設美麗西槐莊村。科技小院的學生也將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通過新品種引進,技術指導,創新農產品銷售方式,持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邁上新臺階。
村民獲贈的春聯和福字。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此次宣講是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二十大精神村村講,綠色科技進萬家”宣講活動的一部分。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來,在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中國農大和兄弟院校的駐站師生已經行動起來,陸續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實用農業技術送往全國各地村莊的田間地頭。
科技小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福鎖等人創立的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示范推廣于一體的基層科技服務平臺。師生們住在農民家中,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目前,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已經發展到780多個,形成了遍布全國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