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2021-2025年第一批補充認定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成功入選。
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是2004年7月,由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建的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年來,實驗站始終秉承中國農業大學“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充分利用科研團隊雄厚、科研成果眾多、地理位置優越等資源優勢,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科普教育模式,著力打好“石羊河論壇”“水肥一體化技術培訓”“節水科普送到家”三套“組合拳”,為區域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綠色發展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功創辦石羊河論壇,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集智”。2004年以來,舉辦石羊河論壇五屆,為全國各領域專家學者搭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交流平臺,圍繞農業綠色發展、生態建設、資源可持續利用、節水型社會建設等重大問題,深入開展學術交流。石羊河論壇的成功創辦,為西北旱區特別是武威市節水農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匯聚了智慧,提供了方案,成為武威市與中國農業大學校地合作、學術研討、文化交流的典范。
示范水肥一體化技術,為推廣節水高效農業“開路”。根據石羊河流域水情特點,建立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5000畝,推廣膜下滴管、壟膜溝灌、壟作溝灌等高效農業節水技術237.5萬畝。先后舉辦“現代節水灌溉技術”、“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大田作物滴灌技術”和“溫室滴灌節水技術”等培訓班15期,培訓基層技術人員等5000余人,通過現場觀摩實驗站在旱區節水調質高效灌溉理論與技術及其應用模式方面的試驗研究成果,使基層技術人員掌握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基本操作、運行與管理技術,推動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基層應用。通過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全市農業配水比重下降到了64.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升至0.637。
實施節水科普送到家,為推進田間節水“送技”。堅持開展“節水科普送到家”活動,試驗站工作人員與中國農業大學水土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每年舉辦一次節水科普宣傳活動,一起深入村組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以宣講和贈送節水科普材料等形式,向群眾宣傳和科普實驗站多年試驗研究得出的適合重點推廣的農業節水噴微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將玉米、馬鈴薯、小麥等作物的膜下滴灌技術、溫室大棚蔬菜滴灌技術、隔溝交替灌溉技術和調虧灌溉技術等真正送到農戶家中。同時,還深入到中小學進行節水知識的科普宣傳,聽講人數3000余人。
創辦農民田間學校,為培育現代職業農民“施教”。實驗站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創建的以實驗站-示范基地-田間學校-科技農戶-德育基地“五鏈環”特色野外實訓平臺,成為服務“三農”的實踐課堂。連續多年舉辦“農民開放日”活動,建立農民田間節水學校14所,石羊河流域2000余名農民代表利用生產季節和農閑時間,以農村田間地頭作為校舍,在師生參與和指導下自我組織、自我管理進行操作實踐與觀摩學習,對生產實際問題探討交流,讓農民真正把課堂知識轉化成實際操作的能力,成為推廣和使用高效節水技術的行家里手。
深入開展科普宣傳,為建設節水型社會“助力”。在實驗站一樓設置實驗室、科研成果展示區、發展歷程展示區,在試驗地建設2排大型不銹鋼人工氣候室展示區,向前來參觀的技術人員、中小學生展示現代節水灌溉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五四青年節”等重大節日開展水情教育宣傳,與中國農業大學水問題研究中心、武威市節水辦等單位合作編寫《武威市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用技術指南》、《武威市建設節水型社會科普知識問答》、《現代節水高效灌溉技術與模式培訓教材》等科普推廣與培訓教材,引導公眾知水、節水、護水、親水,自覺參與推進重點領域節水。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步入新征程,中國農業大學石羊河實驗站將認真落實創新發展戰略,堅決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使命,立足干旱區農業節水與水資源高效利用科研優勢,以國家野外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全國重點實驗室野外試驗基地為依托,結合節水技術示范基地、科特派服務基地、節水教育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節水科普工作模式整合升級,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科普教育基地、區域節水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基地,為西北旱區節水農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力科技支撐。